在广东,中年剧本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45岁的人生中场“足球老将”:她们曾是专业女足运动员,退役后回归平凡生活,足球人到中年,改写又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老将组”的中年剧本召唤而重聚。
训练中,人生中场她们每周驱车百里、足球咬牙撸铁,改写在伤病与家庭责任的中年剧本夹缝中奋力改写“中年剧本”。
队员们在足球场上拼抢
从四年前采访她们首次夺冠,到如今再次聚焦这群老将。足球她们中,改写有人借足球走出低谷,中年剧本有人撕掉“角色”标签找回自我,人生中场更有人收获了延续二十年的足球姐妹情谊。
8月8日全民健身日之际,她们的故事的意义远不只一场赛事的胜负,更是全民健身精神的鲜活注脚:运动无关年龄,它是你挣脱束缚的勇气,是取悦自己的权利,更是照亮平凡生活的光。足球场上,她们不是“谁的谁”,她们只是,做自己的球员。
观赛的观众
51岁,体脂率20%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45岁的业余女子足球队。她们代表广东参加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五人制女子老将组的赛事。这些球员们大多曾是专业女足运动员,退役后,各自走进生活。如今,她们因为十五运会,又重返赛场。
十五运会上,该项目老将组的年龄限制为36—59岁。人到中年,要站上赛场,你需要一副好身体。
广东老将组的队员们曾是上届全运会该项目的冠军。队长汤静怡说,夺冠之后,越来越多的姐妹加入这支队伍。与上一届要凑人踢比赛不同,这届女足球员,经历了层层选拔。
汤静怡在赛场
选拔结果未知,汤静怡却提前一年组织姐妹们训练。
“凡是想参加十五运会比赛的姐妹们都一起练。”汤静怡说,她们训练的方式主要是以赛代练,每周找男队踢3场球。在距离比赛还有半年的时间,每周再加入两场体能训练:一天跑20-30分钟的楼梯;另一天在健身房“撸铁”两小时。
51岁的汤静怡,需要付出更多运动来维持体能。
“我每天都去健身房。”汤静怡常年让自己的体脂率保持在20%左右,运动时,肌肉线条分明。她有时会在朋友圈“打卡”自己的健身成果,比如借助器材的“悬空核心训练”。
有人分享汤静怡健身的照片,不少人深受鼓舞表示“要像汤姐学习”。
家住湛江吴川的李玥霖,每周为参加训练开车近一小时到湛江,差点把车跑坏。为了省时省油,她常在湛江留宿,隔天再踢一场。
这些付出她们认为值得。足球是团队运动,需要时间磨合。她们都希望能助力团队,毕竟“谁能想到人到中年,还能代表广东队重返赛场呢?”
当然,有时努力并不一定换来收获。在女足比赛时,我们在观众席看到了庄美兰,4年前,她曾跟姐妹们一起摘得了上一届的冠军。但因训练时膝盖受伤,如今她只能坐在观众席上,为女足姐妹们加油。
庞开新、陈佩凤等四五个队员也经历了近一年的训练,最终却因伤病、体能或技术等原因落选。
“她们上场跟我上场一样。”庄美兰说,看到姐妹们在赛场奔跑,她同样开心。
不止“妈妈”足球队
平均年龄45岁,队中不少球员是妈妈,被球迷称为“妈妈足球队”。
“干嘛用‘妈妈’这个词呢?我感觉我心态还是18岁。”马小红说,“妈妈”只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个角色,妻子、女儿、职业人,她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被赋予的角色。但站在球场上,她们代表自己,她们只是足球运动员。
马小红在看儿子练习架子鼓
这是马小红近年来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寻找到的答案。
40岁的马小红从湛江女足退役后结婚生子,如今与丈夫经营蛋糕材料生意。
她是大众眼中合格的妈妈、妻子、女儿、老板娘……全身心投入这些角色,却换来满身疲惫。
马小红坦言,几年前经历了一场不愿再提的人生变故,打击巨大,令她封闭自己,不愿出门交友。
“来踢场球吧!”2022年,在昔日队友再三邀请下,马小红重返球场。
“我有个外号叫‘马八分’,因为我那时候上场最多坚持八分钟。”尽管体能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但踢完那场球之后,马小红觉得自己心里轻松了许多。回归到日常生活后,马小红的好情绪又被吞噬。这时,姐妹们又一次向她发出邀请。
球员们在赛场拉伸
她就这样在情绪一次次下坠,再通过踢球,好起来一点点的过程中,逐渐治愈。
马小红重返球场之后,仿佛重生了一次。她不想再一味的“牺牲”“迁就”,她不想让这些角色和责任成为“枷锁”。
如今,踢球成了马小红生活必不可少的事。她家住廉江,开车到湛江训练的球场近1小时车程。但晚上7点的球赛,她总能在安顿好孩子们的前提下,提前赶到。
马小红形容自己性格麻利、爽快,甚至有些急躁。她也因此压缩出大块自己的时间。
下午3点按煮饭键,4点炒菜,5点接孩子放学,回家帮他们冲凉、辅导作业,6点将孩子托付家人,准时出门踢球。“这时即使客户要货,也一律推后。”
人到中年,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去做。她学习尝试把取悦自己放在第一位。
逐渐,她发现,这个家庭依然正常运转着。反而,因为妈妈快乐起来,家庭氛围更加其乐融融。
十五运会集训加比赛,队员们需离家近一个月。汤静怡说,不少妈妈始终放心不下,操心着孩子吃没吃好饭,有没有按时学习。“我们就劝她们,妈妈要学着对孩子放手”。
肖钊华家住广州,这是女儿8岁来,她出的最长的差。采访时,提到孩子,她偷偷抹眼泪。她说,临走的时候,她反复叮嘱丈夫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
让她有些意外和惊喜的是,出差半个月后,她和孩子打电话,她发现丈夫把孩子带得很好,女儿也更加独立。
支持或不支持的家人
这些已婚育的老将们常被问:出来踢球,家人支持吗?
队长汤静怡对这类问题轻车熟路,甚至准备好一套说辞:丈夫从不支持到因理解她的热爱而转变。但现实并非如此。
汤静怡说,从自己生完老二回归球场,丈夫一直都是不支持的态度。她们常因此争吵,如今已到了分居的地步。在她的描述里,丈夫思想传统。他希望汤静怡还可以像从前开美容院时一样,做个“好妈妈”。
汤静怡在做康复理疗
过去,汤静怡每天疲于应付工作和家庭: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事无巨细,从儿子入学考试到孩子穿衣。如果丈夫需要,她将以“某太太”的身份,把自己打扮一番,陪他出席社交场合。
“有时候我坐在马桶上想,我一辈子就这么过了吗?”汤静怡说,那时她感觉,只有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是自己的。她常在此时想起,年轻时驰骋在球场的自己。在姐妹们的召唤下,她重回球场。
后来,她关掉美容院,和姐妹们办起了足球青训。因为训练都在课外和休息时间,再加上她自己还要训练。这意味着她离世俗眼中的“好妈妈”“好妻子”,渐行渐远。丈夫始终不理解她为何对既花时间,又没有美容院赚钱的足球这么痴迷。
汤静怡说,她和丈夫的观点无关对错,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她现在心态豁达。
“妈妈我觉得你最开心的时候是今天有球赛。”汤静怡说,大儿子曾经这样告诉她,她突然想通了:孩子们更需要一个快乐的妈妈。
汤静怡在指导小球员
在十五运会的赛场外,汤静怡的大儿子来看母亲踢球。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对着镜头说:“我的妈妈是广东队的16号前锋——汤静怡,她是上一届的‘射手王’,也是上一届的冠军。”
记者问他,会不会担心妈妈受伤?
他回答:“不会,我的妈妈很强。”
李玥霖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平时做产后康复和青训教练两份工作。家人对她踢球的态度是从不支持到支持的。
李玥霖的丈夫经营一家建材档口,有段时间回款难,李玥霖的产康单子也不稳定。3个孩子开销又大,家里经济负担很重。于是,她背着老三去跑业务,恰巧在路上看到一家足球学校在招生。
李玥霖在给客户做产后康复工作
2017年,她通过毛遂自荐,成功在吴川获得了一份青训足球教练的工作。“那天是10月23号。”尽管已经过去数年,李玥霖还清晰地记得日期。她说,那天她获得的不仅是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也意味着自己“产后复出”,不用再“手心向上”朝丈夫要钱。
那是“独立”的感觉。
做足球教练后,李玥霖踢球的时间变多了起来。一开始丈夫不支持,怕她受伤。但看到她踢球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越来越好。现在就算叫丈夫特意送一件球衣来,他都乐意。
李玥霖在赛场
李玥霖说,如果不是足球,闲暇时间,她大概会去打麻将,因为嫂子就经营着一间麻将馆。她应该会过上和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
采访时,李玥霖跟我们分享了大女儿写的一篇作文。文章中写道:“我的妈妈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工作,我喜欢她出去工作。”
李玥霖在做产后康复时,常对产后妈妈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她说,女人结婚生孩子后,不能把精力都花在家庭上。一定要有工作。即使没有工作也要有自己的爱好或者圈子,哪怕是喜欢逛街也行。
这样才能让你在生活中,更加“自由”。
踢到踢不动为止
守门员张競男在守门
当被问起时隔数年,以群众比赛老将组的身份,再次站在全运会的赛场是什么感受时,很多球员的回复都是:“珍惜”“享受”。
肖钊华曾是中国女足队员,她说退役后,大家各奔东西,她们很少有机会再像年少时,长时间聚在一起。这次全运会她们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集体生活。
肖钊华在赛场
年纪相仿的肖钊华、王妮、简秀宜和曹琚好,从十几岁起就在球队同训同住,共同成长,早已成为彼此除家人外最重要的人。
她记得,当时自己19岁,在训练时膝关节受伤,不得不做手术。当时,队友简秀宜主动到医院陪她,刚做完手术时,她行动不便,连去洗手间都需要人搀扶。“她担心我妈妈陪床辛苦,让她回家休息,自己留下来陪夜。”肖钊华记得,简秀宜一直陪到自己出院。
简秀宜在练习射门
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肖钊华跟记者讲起时,还是眼泛泪光。
如今,肖钊华和简秀宜同在一家足球青训机构工作。在她看来,和闺蜜一起,做着一份能兼顾热爱和生活的事业,日子安稳且知足。
她说,足球这项团体运动,成就了姐妹们的友谊。
“这次见面,姐妹们上来就是一个大拥抱。”简秀宜说,在场上,她们把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场下她们就像是家人。
王妮曾是前国脚,在这次全运会的比赛中,她是球队的绝对主力。赛前两天,王妮在去康复途中不慎踩空,小脚趾错位,行走艰难。在医院,王妮忍着疼,让医生给她进行复位。
王妮受伤后在医院接受治疗,队友在周围陪伴着她。
因为担心影响比赛,王妮愁云莫展。
“别伤心,给你点个糖水!”跟她一起去康复的曹琚好掏出手机,加了跑腿费,给她端来一碗杨枝甘露。“这个对她管用。”玩笑间,大家的神情变得轻松,笑声充斥在病房里。
经过队医的治疗,王妮也在3天后,站上了赛场。
王妮在练习射门
站上赛场,她们奋力拼抢,无不渴望胜利。
“没想到老将组的比赛能打得这么激烈。”在湛江奥体中心的五人制足球场内,坐满了观众,有观众边看球赛,边发出感叹。他们看到了精彩的进球,刺激的点球大战,甚至有的球员受伤被抬下场,在队伍需要时,又重返赛场。
看完比赛,有小孩子说,自己要好好踢球去打比赛。也有成年观众觉得,自己从今天开始也要“动起来”,像场上的球员一样,不能被年龄限制。
尽管奋力拼搏,广东队仍遗憾止步六强。
广东队与河北队上演点球大战
赛后,王妮发了一条朋友圈。
她说,小时候输掉决赛会哭一整晚,难受好些天。
如今,拼尽全力,坦然面对结果。虽有不甘,却已释然输赢。不知不觉间,她们成长许多,更体悟到足球给予她们的已远超足球本身。
女足队员们在场上比赛
如果生活中没有足球会怎么样?
马小红觉得,那她的生活就像煲了一锅汤,忘了放盐;简秀宜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她会和姐妹们一直踢下去;“踢到踢不动为止”,曹琚好说。
曹琚好在赛场
在采访中,肖钊华跟我们分享女儿曾问过她的一个问题:“妈妈,是不是只有我考100分你才觉得我是个好孩子?”
“不会,只要你尽力了,你在妈妈眼里就是最棒的!”肖钊华笃定地回答。
采写:南方+记者 李业珅
摄影:南方+记者 吴明 吴东俊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吴颖岚
发表评论